气的哲学概念

  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: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且运动不息的极其细微的物质,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。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,其本义,是客观的、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;其泛义,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,包括精神现象涵盖自然、社会、人文精神等不同范畴,均可称之为气。

  气是宇宙本体和万物之原,人们用气来解释各种现象。如《管子·心术下》:“一气能变曰精”“精也者,气之精者也”《管子·内业》。精或精气是极其精微的、能够运动变化的气。气充塞于天地之间,是化生自然万物的基本物质,人的形体及精神智慧也是精气的产物,如《易传·系辞上》:“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。”表明精气化生和构成万物的观点。庄子提出万物皆为一气之变化,提出“通天下一气耳”,并以气之聚散说明人的生死,“人之生也,气之聚也,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”《庄子·知北游》。气在这里成为万物统一的基础,万物的存亡、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不外乎气之聚散。先秦儒家孟子提出“浩然之气”的概念,认为“气”兼有生命与道德、物质与精神的特点,充实了气的内涵

  无形之气细微不易觉察,故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说:“善言气者,必彰于物。”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,由于其极其细微,故谓之“无形”,但并非气不存在,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。气的存在,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。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说:“气合而有形,因变以正名。”由于气的运动变化,产生世界多种多样的有形物质,因而命名为不同的名称。